本网讯 在上栗县扶贫产品展销会上,鸡冠山乡扶贫产品展销馆格外热闹,蚕丝被、鸪兔、土蜂蜜等当地特产及新鲜果蔬,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购买,据统计,该乡6个合作社利用展销馆平台两天的销售额近25万元。
脱贫攻坚,发展扶贫产业是关键。近年来,鸡冠山乡以提高贫困户收入为目标,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农民收入越来越多,产业扶贫循序走向产业兴旺,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
桑蚕扶贫打造致富“丝”路
(一)因地制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鸡冠山乡依托栗水河、秋江河沿岸特色农产品基地,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引领带动,借助致富带头人技术、管理、销售、资金等优势,农户多种形式参与,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单打独斗难以抵抗风险的局面,形成规模化效益。
探索资金资产入股模式。农户拿出一定本钱,投入效益较好产业项目,通过赋予农户股权,使贫困农户积累资产并利用这些资产持续受益。如,羽全鸪兔养殖产业项目,全社拥有60余户养殖社员,社员前期投资达200万元,养殖种兔6000多只,商品兔24万只,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带动160人充分就业。流源村的5户贫困户,一次性投资2万元作为股金,入股本村肉鸽养殖企业,贫困户抛去工资收入,去年入股分红达到6000元。
探索合作社联合生产模式。该乡以产业扶贫资金、土地经营权等作为启动资本,组建产业合作社,合作社又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吸收为员工,让贫困户既有保底的工资性收入,也能按股权获得分红。如:鸡冠村长龙湾种养合作社,村上以集体荒坡、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养殖黑山羊近百头,带动本村12户贫困户利益分配,人均收益可达1000元。
探索产业奖补扶持模式。该乡抓实产业奖补政策,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种养,发展产业可享受最高3000元的直补。同时,发放产业扶持资金85.9万元、争取银行贷款100余万元,引育新型品种,发展药材、油茶、黑山羊、蜂蜜、板栗等经济效益高扶贫益贫项目。截止目前,全乡果蔬种植面积达525余亩;新增油茶种植面积达366.8亩;经济林种植面积2226余亩;油菜花种植面积450亩。
特色产业扶出“造血”之路
(二)因势利导,提高产业扶贫的“含金量”
鸡冠山乡恢柳村桑蚕养殖项目于2018年启动,项目基地设在退出花炮企业(双辉花炮厂)旧址,该项目实施以租赁土地种植桑叶树,利用退出的花炮企业旧厂房仓库作为养蚕车间培育幼虫。总投资15万元,流转土地20亩种植桑叶树,年纯利润能达到20万元。贫困户在该项目中就业,负责桑叶采摘、桑蚕养殖、桑树种养等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平均每户每年增收5000元。
该乡利用花炮企业转型发展机遇,积极引导花炮退出企业,加大扶持引导,利用信贷政策,盘活28家花炮退出企业闲置的厂房、仓库等资源,发展肉兔、蚕桑、羽鸽等经济价值高产业。回乡创业带头人黄世界打造上栗蚕丝宝孵化基地,与广西茂源丝绸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向合作社成员提供优质树苗和蚕种,并提供种养技术、回收蚕茧等“一条龙”服务,确保蚕茧生产出来,能销售出去,养蚕户有效益。截至目前,上栗县桑叶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余亩,拥有60多个下线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吸收200多户富余劳动力、80余户贫困户就业,预计年产值达500万元。桑蚕种养是花炮退出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可承接大批花炮企业主二次创业,“小蚕茧”做活乡村振兴“大文章”未来可期。
(三)党建引领,夯实产业扶贫的“基础石”
鸡冠山乡始终将产业扶贫放在首要位置,秉承“党建+”理念,以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产业扶贫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激活百姓致富经络,绘就了“一村一品”嬗变新画卷。
网络直播打开销售新渠道
“看看这雪白的毛茸茸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真是可爱,老铁们,想吃新鲜兔肉、腊兔肉、养小兔子的赶紧买哈,还可以助力扶贫!”在上栗县羽全鸪兔种兔繁育基地,上栗县“少帅”“叫橙子呀”等5位“网红主播”运用抖音平台现场销售兔子,直播仅40分钟,网友就在线下单近20只,销售额达1500元。为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解决滞销肉兔,在该乡农产品养殖基地,一群年轻人正拿着手机热闹地开着直播,这正是该乡党委联合上栗县团委新媒体青年突击队在开展“我为扶贫农产品代言”暨新媒体直播销售活动。很快贫困户周雪平卖出鸪兔14只,羽全鸪兔专业合作社卖出4000余只。
这几天,在鸡冠山乡高田村的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内,果农们每天都给葡萄下有机肥。据合作社负责人刘许根介绍,目前葡萄种植面积有80亩,当前葡萄园正处于重施基肥、改良土壤时期,一年中80%的肥力靠这段时间的调整,每亩下有机肥料不低于3吨。别看现在这里是村民的“聚宝盆”,可在多年前,这里却是一块极易遭洪灾的“荒地”,高田村第一书记杨斌介绍,由于位于栗水河和秋水河交汇处,地势低洼、土壤多含砂质,村民都不愿在这里种田。高田村党支部,决定对土地进行集中流转,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高田葡萄、杨梅成为远近闻名“热销品”。杨斌说:“水果基地建成以后,还带动村里的贫困户过来务农,一天也有90元左右的工资哩。”
葡萄产业“串”起群众增收路
驿马村党员谢家友,是全县有名农技管理的专家,去年7月获评“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他通过在家乡创办的一个农业综合种植示范园,不仅使自己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致富了的谢家友没有忘记乡亲们,在事业刚有成效之时,就鼓励附近的乡亲们一起种植甜瓜,果树等经济作物,同时无偿向村里无技术、无经验的农户传授果树栽培技术,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附近村民们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鸡冠山乡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大扶持,争取项目、安排一定财政资金加大对扶贫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用于果蔬基地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特色产业稳健发展。同时,优化协调服务,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李锡念、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