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旅生活 > 文体

激情似火“映忠诚” 军绿辉映“茅山红”——南京海关军转干部赵柳方与他的尊兵爱兵故事

2025-07-18 10:51 来源:原创 作者:原创 浏览量:0

南京都市圈讯  茅山深处的风,总带着些硝烟散尽的沉静,却又在每一寸红土地下涌动着不息的热血。当南京海关军转干部赵柳方的脚步踏上这片浸染着英雄气的土地时,那抹曾镌刻在生命里的“橄榄绿”,与茅山的“红”撞出了炽热的火花。从警营到国门,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冲锋的姿态;从穿警服到着海关制服,改的是身份,不改的是对军人的赤诚。他用行动践行着“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的箴言,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征程中,为退役军人筑起了一座温暖的精神家园。

一声“怕被遗忘”,点燃燎原星火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赵柳方沿着红色足迹走进茅山。在探寻红色火种的过程中,他采访了抗美援朝老兵芮学贤,老人那句“我们这些人不怕死亡,就怕遗忘啊!”像一记重锤砸在他心上。作为一名老兵,他太懂这种对荣誉的珍视、对认同的渴望。仰望郁郁葱葱的茅山,他思绪飞扬,那一刻,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要为这些英雄建起一座“不被遗忘”的堡垒。

截屏2025-07-18 09

说干就干,这是军人的作风。他拜访了江苏省最美退役军人沈晓春、党的二十大代表沈春雷,还有父辈曾救助过新四军的句容老人山骨科医院院长程时祥,一群“有情有义”的人聚到一起,句容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应运而生。

协会成立那天,赵柳方特意穿上熨烫平整的海关制服,胸前的徽章与现场老兵的军功章交相辉映。他知道,光有热情不够,得有实实在在的载体。于是,38万字报告文学《红色茅山擎旗人》的笔锋刚歇,他又拿起笔创办《老兵情》内部刊物。创刊号上,他写下:“这里没有官阶,只有战友;没有客套,只有真情。”每期杂志到手,老兵们都像捧着家书,一字一句读得仔细,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硝烟里的故事,在油墨香中重焕生机。

为了让关爱落地生根,他带着团队在茅山脚下一口气建起三座基地:红色教育基地里,新四军纪念馆的讲解员总能看到他陪着老兵重温峥嵘岁月;就业培训基地的教室里,退役士兵握着焊枪的手不再颤抖;创新实践基地的田埂上,退伍军人种的葡萄通过“老兵创业联盟”销往全国各地。有位参与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靠着基地帮扶的生态农场,不仅还清了治病欠下的债,还雇了三名战友一起干,逢人就说:“赵柳方让我们觉得,脱下军装还是兵,创业路上照样能冲锋!”

三十万与三百平方,一座馆的赤子心

协会越办越红火,可赵柳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老兵得有个家,一个能随时回来坐坐的地方。”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再也按捺不住。2024年3月,他揣着刚拿到的稿费,拉上协会秘书长、也是他妻子的陈靓,跑遍了常熟、仁怀、西安,把各地拥军组织的经验像集邮一样收集起来。

截屏2025-07-18 09

“拿咱家的钱先垫上!”当他说出这句话时,陈靓二话不说从保险柜里取出了30万。这笔钱,是夫妻俩准备装修新房的积蓄。在香溪湾小区的一栋临街楼里,他们亲自画图、选料、监工,三个月里瘦了十几斤。盛夏七月,一座400平方米的“尊兵馆”终于揭开面纱。推开馆门,一楼“铁血军魂路”八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8个板块串联起人民军队97年的征程,从南昌起义的枪声到新时代的航母编队,实物展柜里,有抗美援朝老兵的搪瓷缸,有对越反击战将士的血书,还有维和战士带回的联合国勋章。一位老侦察兵摸着展柜里的旧望远镜,突然立正敬礼,泪水砸在锃亮的地板上。

二楼“绿色军创馆”永远热闹。就业推介栏前总围着年轻退役军人,创业导师正在给一位想开民宿的老兵算成本,法律援助窗口的律师刚帮一位老兵讨回了欠薪。墙上的服务清单写着10项承诺,每一项后面都跟着负责人的名字和电话。

三楼“红色会客厅”飘着书香,句容市图书馆在这里设了“尊兵爱兵分馆”,上千册红色书籍整齐排列。周末常有老兵带着孙子来,指着《茅山烽火》里的插图讲过去的故事。

2024年7月27日开馆那天,盛况空前。97岁的抗战老兵夏夕生坐着轮椅来的,抗美援朝老兵芮学贤胸前挂满勋章,“两山”轮战一等功臣郭本马的军礼依然标准如枪。当“老兵归队”的口令响起,300人集体起立,掌声像潮水般漫过整个大厅。赵柳方站在角落里,看着这一切,突然想起那句“不怕遗忘”,眼眶湿了。

截屏2025-07-18 09

寒冬里的暖阳,守望相助的温度

2024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第一场雪就下了半尺厚。赵柳方带着协会的“关爱老兵志愿服务队”,踩着积雪开始了“冬日送温暖”行动。

在茅山镇何庄上岗南西自然村,93岁的朱万储早早等在门口。这位1953年赴朝参战的运输兵,至今记得在冰面上开车的日子。赵柳方亲手给他披上新军大衣,句容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徐胜松为他戴上功勋章,陈靓给老人递上保暖鞋,老人颤巍巍地站起来突然敬了个礼:“谢谢组织还记得我!”客厅里,老人打开话匣子,讲起冒着炮火送弹药的经历,年轻志愿者们听得眼圈发红。

张光平家的情况最让人揪心。他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患咽喉癌多年,家里早已家徒四壁。赵柳方掏出慰问金,又联系医院减免了部分治疗费。“你父亲是英雄,我们不能让英雄的家人受委屈。”临走时,他拍着张光平的肩膀说。

下岗志愿兵王安根正熬中药,药味弥漫了整个小屋。妻子患癌去世,他自己又得结肠癌,每年6万多的药费压得他直不起腰。“王大哥,协会帮你申请了大病救助,以后药费不用愁了。”赵柳方的话刚说完,这个硬汉突然哭了:“我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

在句容市后白镇,骨癌康复期的张光海拉着赵柳方的手不放:“党和政府还惦记着我们,这比啥都强!”慰问组离开时,老人非要塞来一篮自己种的青菜,雪地里,他的身影站成了一座倔强的丰碑。

那几天,他们一连跑了6个乡镇,慰问了17户困难老兵家庭。车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车厢里的暖意却越来越浓。志愿者小王说:“赵柳方总是说,我们多跑一步,老兵就少受点难。”

走出去与引进来,红色基因的接力

赵柳方深知,拥军不是闭门造车。他带着团队走出茅山,在红色土地上汲取养分。

在贵州遵义,他和协会会长们站在遵义会议会址前,仿佛听到了改变中国命运的那声号角。与当地退役军人协会交流时,他笔记本上记满了“老兵数据库建设”“红色旅游开发”等新点子。在娄山关战斗遗址,一位老党员说:“红色资源是活教材,要让年轻人知道幸福从哪来。”这句话,后来成了协会红色教育基地的标语。

在西安天驹集团,赵柳方见到了陕西省最美退役军人杨强。这家由越战老兵创办的企业,不仅建了退役军人服务站,还安置了200多名老兵就业。“拥军不是负担,是动力。”杨强的话让他深受启发。回来后,协会立刻与江苏中防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设立了“老兵就业岗”,首批就有12名退役军人入职,在南京华为研究院等单位的安保岗位上担任重要角色。

走出去开眼界,引进来促发展。如今,协会的“老兵电影放映队”每月在江苏尊兵馆里播放电影,《长津湖》《战狼》等陆续放映时,场场座无虚席;“老兵文艺演出队”编排的《茅山魂》情景剧,成了各个红色党建活动的保留节目。

更让人振奋的是,在赵柳方的推动下,句容茅山农商行推出了“拥军创业贷”,18名老兵凭着军人信誉拿到了免抵押、低利息的贷款。曾经的火箭军部队导弹发射手陈磊,退役后用这笔钱开了家汽修店,招牌上写着“军人修车,绝不忽悠”,生意红火得很。

军绿映初心,国门写忠诚

赵柳方曾经是武警橄榄绿方阵中的一员,在武警部队工作的15年里,他先后发表文章80多万字,荣立三等功4次,先后被人民武警报、《橄榄绿》、《莫愁》等6家报刊聘为记者,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屯兵幕府山》、《脊梁》、《生死大营救》、《大桥橄榄魂》等数十篇报告文学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后,受到读者的好评。2002年6月,他从政治教导员的位置上转业,跨入了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大门。无论在机关办公室、检验检疫协会宣传部,还是在《东方国门》编辑部任职,赵柳方一直在宣传岗位上躬身劳作,奔波于港口、机场和外贸企业,用手中之笔,记录着国门卫士的真情实感,用“第三只眼”寻找着国门战线上的“最美”。2018年,随着机构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他跨入海关的大门。从“橄榄绿”到“海关蓝”,制服颜色变了,初心从未改变。他常对办公室的同事说:“我们守国门,老兵守江山,都是为了家国安宁。”在他的影响下,南京海关一些爱心关员成了协会志愿者,他们利用专业知识,帮老兵电商店办理报关手续,把茅山的茶叶、丁庄的葡萄卖到了国外。

截屏2025-07-18 09

2025年清明,赵柳方带着海关志愿者和老兵代表,来到茅山烈士陵园。在纪念碑前,90岁的抗美援朝芮学贤老人仰望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上的金色大字,对前来瞻仰的孩子们说:“你们赵叔叔做的事,就是让英雄不被忘记。”

夕阳下,军绿色的身影、藏青色的制服与纪念碑的红色浮雕交相辉映。赵柳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初心不改,脚步就不会停歇。因为他心中,那团“茅山红”的火焰,永远在燃烧;那份对老兵的牵挂,永远滚烫。

正如他在《老兵情》发刊词中写的:“红色基因是种子,只要用心浇灌,就会在这片土地上,长出一片森林。”而他,就是那个最虔诚的播种者。(唐占军 王小波 撰稿)


    关于我们 | 全国服务热线:400-859-8776  法律顾问:江苏玄博律师事务所 臧力 15195990983 苏ICP备19040432号-3苏公网安备 32118302000275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