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旅生活 > 文体

赵启斌|“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略记

2025-05-18 11:03 来源:原创 作者:原创 浏览量:0

“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于苏州、南通、成都、南京等城市巡展。展览以“长江文明”为核心主题,以“长江文物”为叙事线索,汇聚嵇亚林、白鹤、张明惠、唐明丽、卢山、田騉六位艺术家的近七十件作品,生动诠释了长江文明的悠远积淀与艺术生命力。其中,嵇亚林创作的国画长卷《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是展览的核心之作,他以笔墨为媒介,将长江文明的文化特质与艺术精神凝练于尺幅之间,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宏阔的精神图景。艺术家们以现代考古成果为依托,通过书画艺术重构长江流域的历史美学,在东方传统与现当代文明间架设对话桥梁,为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与载体。其创作价值可从以下七方面阐释。

  一、从山水象征到文物叙事:题材的突破

  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画创作题材的一次重要转型。自宋代以来,《千里江山图》《长江万里图》《江山无尽》等作品以长江为意象,承载着江山社稷的文化隐喻,成为历代山水画家的经典主题。嵇亚林的《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画面中不再是山水意境的营造,而是以考古文物为视觉符号,串联起长江文明的演进脉络。这种创作手法既延续了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又开创了以物证史的绘画新范式,相较于传统山水画的文化寓意,文物绘画更注重细节的考究与象征意义的提炼,为长江文明的艺术表达开辟了新的维度。

  二、艺术家的自我超越:从花鸟到文物的蜕变

  嵇亚林的艺术转型之路,折射出个体创作与时代文化碰撞的火花。他早年深耕工笔花鸟画,作品以清雅洗练著称。然而,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后,面对浩瀚的文物收藏与考古发现,其绘画审美心理和价值观产生强烈冲击,由此开始审视中国画创作目的、动机和宗旨。他意识到,作为有思想的艺术家,创作不应局限于自然景物的再现,而应挖掘更深层的文化基因。于是,嵇亚林毅然从花鸟画转向文物绘画,将承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珍贵文物作为创作对象,试图从中鲜明地表现出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内涵,为他的绘画确立出更为宏大、丰富、深邃的美学意向。正是艺术家的自我超越,完成了从个人技法突破到文化使命觉醒的升华,最终形成了一种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审美意趣的艺术语言。

  三、写生传统的当代转化: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深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画创作一度以风景写生为主导,强调对名山大川与社会生活的直观表现。这一时期的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精神与山河新貌为核心,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载体。从这一个历史维度来看,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的出现,可视为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从风景名胜写生创作,向新的绘画创作方向的转型与突破,为当下中国画的创作确立出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范畴。《长江文明 万里流韵》通过对文物的艺术化再现,提炼长江文明的美学特质,既延续了现实主义传统,又拓展了绘画题材的表现疆域,标志着中国画从“自然景观”向“文化景观”的深层转型。

  四、江南审美到长江文明:跨区域文化的整合

  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中,民族性元素最能彰显自身文化特性,但相对于异域文化而言,巨大的文化差异性可能成为接受的障碍。江南文化素以婉约、精致著称,其地域性特征在跨文化交流中易引发认知隔阂。能否找到一种彼此认可的形式、内容与载体展开文化交流,成为当下专业人士的思考方向。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提炼跨区域文化符号,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构建起普适性视觉语言,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媒介。其突破了传统江南文化的局限,将艺术视野扩展至整个长江文明圈,从“江南意象”到“长江精神”的升华,赋予中国画更宏阔的文化格局。

  五、从清供雅玩到公共文博:博古图的现代转型

  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的创作脉络,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博古图(以古器物为题材的传统绘画)传统。自宋代以来,博古图以古器物入画,成为文人雅士寄托文化理想的重要载体。董其昌曾言:“玩礼乐之器可以进德,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然而,传统的博古图多服务于宫廷与士大夫阶层,强调器物的收藏价值与吉祥寓意,其文化内涵局限于特定的社会语境。

  嵇亚林兼具中国画创作与文博专业背景,加之对长江流域出土文物的深刻理解,自然而然地将考古学视野与现代审美理念融入创作,引领一批艺术家致力于这一绘画专题。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的出现,可视为古代博古图、清供图向现代文博艺术的转型,使私人清供雅玩的小众领域走向公共文化领域,成为普及历史知识、传播文明记忆的创造性实践。

  六、跨学科实验:金石学与现代美学的交融

  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的另一创新,在于将传统金石学(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铭文的学科)与现代美学理念相融合。金石学曾为传统书画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然而,当代艺术家并未止步于摹古,而是借助现代考古学的成果,重新诠释文物的美学价值。旅法画家赵无极的抽象画作曾将甲骨文意象融入画面,赋予传统符号以现代生命力。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则进一步结合考古学与艺术人类学,呈现出新的绘画表现内容和绘画审美特点。这种多学科交融,使文物绘画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创新,与我国传统的《博古图》拉开了距离。

  七、长江精神的世界回响:文明对话

  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的终极意义,在于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提供新路径。艺术的交流是不同国家、民族、地区间文明对话的重要形式之一,而长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双核(另一核心为黄河文明)之一,其独特性与包容性使其成为跨文化对话的理想载体。世界各大文明多诞生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孕育了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滋养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通过器物艺术化呈现,长江文明被置于全球文明谱系中,这种以艺术促理解的尝试,为中华文化“出海”开辟了新路径。

  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是传统中国画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实验,从题材、技法到文化内涵均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它完成了从长江经济带、长江文化到长江文明艺术认知的转化与拓展,成为当下具有蓬勃生机的一种文化现象、美术现象。从新金陵画派的地理写生到文物绘画的文明叙事,艺术家们在考古、美学、文化间构建起跨界表达体系。这种探索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维度,更在全球化语境中,为中华文明的价值阐释提供了兼具在地域性与世界性的艺术方案。期待这种开创性实践持续深化,推动长江文明的艺术书写迈向更高境界。


关于我们 | 全国服务热线:400-859-8776  法律顾问:江苏玄博律师事务所 臧力 15195990983 苏ICP备19040432号-3苏公网安备 32118302000275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