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150余件(套)傅抱石山水画,为全国最大规模
“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特展开幕
为纪念傅抱石先生诞辰120周年,11月4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和傅抱石纪念馆承办的“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特展开幕。展览集结傅抱石创作的150余件(套)山水画精品,是傅抱石山水画最大规模、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展示,也是向傅抱石艺术精神的一次致敬。
傅抱石以山水画家、山水画理论家和美术史论家的身份参与了20世纪山水画变革,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南京博物院是国内收藏傅抱石作品最多、最精、最全面的机构,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和傅抱石纪念馆则是傅抱石长期工作、生活、艺术研究的地方,四方联合举办此次展览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梳理了傅抱石山水创作历程,分为“往往醉后——卧游古人诗境”“换了人间——壮游祖国山河”“异域行旅——漫游东欧山川”和“不及万一——神游伟人诗境”四个部分,分别聚焦傅抱石在古人诗意、壮游写生、东欧写生、毛主席诗意等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面貌。
20世纪40年代初,旅居重庆的傅抱石在学术研究之余,开始了绘画实践,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风格定型。他以“散锋”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中惯用的“中锋”或“侧锋”,以“面”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中惯用的“点”和“线”,取得了山水技法上的极大突破。
傅抱石善画雨,无论是巴蜀的疾风骤雨,还是江南的绵绵细雨,都被他再现于画幅之上。“大自然是傅抱石的老师,大自然触发了他的灵感,他在此基础上发挥了艺术创造力。”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原南京博物院艺研所所长、展览部主任万新华介绍,从第一单元中的《潇潇暮雨》《巴山夜雨》《万竿烟雨》等作品可以看出,雨景是傅抱石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重要载体。
《江山如此多娇》(横幅) 65.9cm×30.2cm 1959年7月 南京博物院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传统山水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傅抱石经常来到南京附近地区采风,留下了一批写生画稿。1960年10月12日,傅抱石率江苏省国画写生工作团壮游写生,来到西岳华山,次日经十八盘登上青柯坪,山峰陡峭奇险,令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后来,他以华山为题材,创作了《待细把江山图画》等力作。
笔直的山势,重重叠叠,山间云气飘飞,画面灵动而活跃……万新华介绍,第二单元中的《漫游太华》是傅抱石在旅途中所作。这幅画中最为精彩的是笔墨技法的创造性运用,以大块重墨和独特的抱石皴式的荷叶皴法变化交替使用,既画出了山上林木之繁茂,又画出了山势变化之丰富。虽为册页小品,但小中见大,十分精彩,奠定了《待细把江山图画》的创作基调。
傅抱石提出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等艺术主张,不仅敢于直面“现实”,对景写生,以崭新的笔墨和昂扬的精神描绘山河新貌,还巧妙地将自身在“古人诗意画”创作上积累的经验都用于“毛主席诗意画”的创作。
《万竿烟雨》 62.7cm×110.2cm 1944年5月 南京博物院藏
1959年7月,傅抱石与关山月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他们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题,创作《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如此多娇》以传统中国画的形式成功表达了新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现代风貌。万新华告诉记者:“展览中展出的这幅作品便是他在北京绘就的多幅草稿之一,虽为草图,布局、画法与成作近似,但率意过之,更加灵动优美。”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傅抱石的速写稿、著述手稿以及他篆刻的自用印章,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全面的展示效果。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2日。此外,本次展览开幕的同时还在江苏省国画院举办“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研讨会,邀请全国重要傅抱石研究学者全面梳理、交流傅抱石先生的艺术精神。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文 管云林 摄)
赵启斌,原籍山东滕州。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中国致公党党员。1993年至200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并担任林树中教授学术助理从事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工作,2000年供职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书画理论及历代书画研究。先后独自或参与完成四十余部画集、著作、编著的编撰或著述,完成专题文章、研究论文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