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赵启斌,山东滕州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2000年供职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从事历代书画艺术研究。赵启斌早年即受到良好的书画艺术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入南艺继续深造。多年来,赵启斌致力于书画研究和创作,其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求学精神、非凡的学术造诣、精湛的艺术修为在当下学者中可谓凤毛麟角,他以别出机杼、勤于进取的态度谱写出了绚烂的艺术华章。
博览群书 博名师垂爱
少年时期的赵启斌即非常喜欢博览群书,可谓“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采访中,赵启斌告诉记者,他早年喜欢阅读传记、方志类书籍,仰慕先贤张之寒、王学仲等学问、人品,阅读中外伟人志士的经典之作也就逐渐成为他的生活习惯,《毛泽东选集》、《老子》、《论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图画见闻志》、《史记》、《神曲》、《聊斋志异》、《红楼梦》、《十三经注疏》以及新儒家梁簌溟、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余英时、徐复观等人优秀的人文经典作品,在早年他都曾经阅读浏览,这样积累下来,不停止地长期阅读,恐怕已经不下数万册、十数万册之多了吧。这些优秀的著作的确是精神瑰宝,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赵启斌的创作和艺术研究,为他日后所从事的学术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赵启斌考取南京艺术学院,致力于美术史论专业的学习。他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与开拓进取的研究精神,得到了林树中、周积寅、阮荣春、李小山、刘伟冬、樊波、周京新、张友宪、黄惇、徐利明等专家教授的垂爱。周京新教授如是表述他对赵启斌的印象:“每天课余,启斌总喜欢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路旁放一堆书,安静地阅读,心在书上,往返经过什么人他都不知道……” 林树中教授对这位爱徒怜爱有加,曾在文中这样说:“启斌从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走出来,他到南京艺术学院上学是很不容易的。经过多方努力成功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之后还交不起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住在学校的一个仓库里面,给我当助手的时候还住在那里,甚至吃饭都有困难,我给他提供的工资也很有限,我们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致力于美术史论领域的研究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术基本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也很为他庆幸”。据了解,赵启斌在林树中教授的大力提携下,以学术助理的身份在他的书房从事美术资料整理、海外藏中国历代绘画的目录编订、海外藏中国历代绘画图录的编撰等事项,前后将近四年的时间。这段学术经历培养了赵启斌日后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奠定了未来的学术发展格局,对其事业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厚积薄发 遇伯乐赏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任何一个学术领域专家学者成长的必由之路。“胸有诗书气自华”,赵启积淀下的很厚的学养为他的专业研究提供了雄厚的根基。他的才华虽不刻意宣扬,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厚实,已经锋芒毕露,进一步获得了“伯乐”的赏识和肯定。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赏识赵启斌的“伯乐”出现,给予他的艺术研究和书画创作以莫大的支持和帮助。在他而立之年,决定他学术命运的又一位“伯乐”终于适时出现,这位伯乐即是南京博物院老院长徐湖平先生。
(在徐湖平院长画室观上海谢春彦先生作画)
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文博专家徐湖平先生当时主持南京博物院的日常工作,他在未见赵启斌之前,先见其文,赵启斌文章之妙,让他大为惊叹,提出一定要见见此人。记者查阅了一篇徐湖平自述与赵启斌相识的文章,他描述赵启斌的印象说,“看其文笔,我认为此人已经五十余岁了,如果再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恐一生学无所用,才无所载,其人也就废了。我颇为惜才,终于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一见。本以为他是接近六十岁的‘老先生’,没有想到才三十二岁”。终于大胆决定,接受赵启斌来刚成立不久的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工作。徐湖平院长先开闸放水、再筑渠、不拘一格进人才,引进赵启斌从事历代艺术研究,核心在历代书画,以院藏书画为中心,展开艺术专题研究,使赵启斌的个性才华终于在学术平台上展现出来。赵启斌多年的文化积累终于获得合适的学术平台,无论如何不能不归功于“伯乐”徐湖平院长的赏识铨选之力,为赵启斌的学术研究事业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扬州才子、著名的中国美术史论家、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所长郑奇先生亦是认识到赵启斌美术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潜力的又一位“伯乐”,从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专业的角度对他的研究工作和思路给予高度评价,他多次向徐湖平院长加以推荐,希望能选拔赵启斌来艺术研究所工作,让其才华积极发挥。赵启斌来院后,他又积极创造条件,不断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让其放手加快成长。郑奇曾在不同场合说,“自古人才难得,我希望能为中国美术史领域留住人才,不然,恐怕就流失到哲学、美学和思想史领域去了,赵启斌如果以哲学家、美学家和思想史家的面貌出现,那中国美术史领域的损失就大了”。郑奇对赵启斌的专业研究能力和渊博的学识有着敏锐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认为赵启斌的书法也具有相当的潜力,书性好,领悟力强,会变通,善于学习,一定能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倘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希望不要放弃,在书法创作和研究上坚持下去。不仅如此,郑奇亦进一步认识到赵启斌绘画所具有的先天禀赋和人文内涵,他认为赵启斌的画性更好,远大于书性,在大写意、泼墨泼彩山水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创作,同时兼顾人物和花鸟,打好、打牢绘画基础,会有突破……。郑奇有关赵启斌的一系列认识和看法,对于刚进入工作状态的年轻人赵启斌那该是多大的激励和支持啊,从近二十年赵启斌在学术领域和书法创作上的进展看,也基本上应验了郑奇的判断、认识和看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愿多有这样的“伯乐”为国家和社会荐拔人才,知人善任,让有才华者脱颖而出!
才高八斗 创累累硕果
2000年4月1日,赵启斌就职于南京博物院,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不知疲倦的工作和努力,终于结出累累硕果,取得了一流的学术研究成绩。
赵启斌来院后,根据本院的工作规划和他的学术志趣,先后参与或独自完成了《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明清肖像画》《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古代名画赏析》《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其他地区画像砖》《南京博物院藏·陈之佛家族捐·陈之佛绘画作品集》《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家族捐傅抱石绘画作品集》《中国雨花石鉴赏与研究》《雨花石志》《折冲东西:吕凤子艺术研究》《中国历代绘画鉴赏》《美术巨省:江苏历代绘画流派研究》《江山高隐 中国绘画史渔隐舟渔垂钓图像考释》《傅抱石资料信息》《道心世情 张友宪绘画研究》《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金陵绘画》等近四十余部的专著、编著、画集、期刊的编撰和撰述,完成专题文章、研究论文300余篇,先后在《荣宝斋》《收藏家》《中国文物世界》《中国文物报》《中国书画》《东南文化》《中国书法》《长江文化论丛》《书法世界》等专业报刊、期刊刊发,约有四、五百万字之多。不能不为赵启斌如此的工作业绩而赞叹、感慨。
匠心独运 树书界新风
赵启斌在书法上颇有建树,深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清代学者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认为书法与书法家本人的学识、修养、才器、志向、人品有重要的关系。其人如何,其书法即如何,书法是人品、才学、个性、精神、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映。从赵启斌的书法和他的个人精神气质、学识修养、个性才华的关系上看,确是如此。
众所周知,我国书法艺术的精髓有三个,即:创体、表美、蕴意,从艺术上讲,重点则是表美。这个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譬如架构美、形态美、文体美等等。在采访闲歇时,赵启斌随即挥毫泼墨,笔墨之老道深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书写看似极慢极慢,但如同太极拳发力,有着极为雄浑的内力、内气的涌现、缠绕、发挥、流荡和倾泻。他的书法很有个性和才情的奔放,将北方文化中的雄伟壮阔与江南文化中的潇洒秀美结合起来,将碑学风神与帖学精神有机地融汇起来,创造出了雄秀健拔、纵逸明快的书法风格特色,呈现出浓郁的书卷气息。记者看到他的一幅草书大作,堪称为视觉的盛宴。其书法或宛若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引领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意象纷披,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力。同样具有深厚书法功底的南京大学书法硕士薛海洋如此褒奖赵启斌书法用笔的诸多内蕴:“他已‘着魔’很深,可以看出他吸收了甲骨文生辣的线条,柔和林散之铁画银钩盘曲之力量,加之写经书法之带有强烈书写性的笔意柔和其中,时而干裂如秋风,时而浸润如春雨;时而动若处子,时而矫若惊龙;时而高耸入云,时而跌入山谷……他的作品有别于当代,也有别于某种意义上的书法家,是真正的文人字,直接入古,入书之妙谛。当代书家学古人,多学其技,而不能通其意。赵老师是直接打通其中,以意写字,随心、随性、随意”,一语道尽他笔法的内蕴和精华。
采访后记:近几年,赵启斌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历代绘画流派、南京博物院院藏历代书画的专题研究上,衍生出绘画思想专题研究、美术史学专题研究以及风格学、绘画本体论专题研究,以及黄宾虹、吕凤子、高二适、傅抱石、林散之、刘海粟等现代书画名家的个案专题研究,全面铺开其工作思路。赵启斌根据工作需要以及其所掌握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系统的美术史文献资料进行研究选题的确立,条分细缕,令人眼花缭乱,不能不为他在美术史领域如此丰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对象而震惊。
远行千里,足于他乡,游子之苦,忆思泪两行。赵启斌虽离乡多年,但始终心系家乡。采访时,他多次表示对家乡的浓厚感情,对家人、亲友的无限思念。他说:“我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悠久深邃的历史人文环境孕育出来的一代学人,家乡的一草一木都铭记我心,成为我内心永恒的记忆、情怀和感召”。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感,赵启斌始终关注家乡的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他认为老家应不断深入挖掘传统资源、文化资源,接续齐鲁文明的伟大传统。 一位集“文、史、哲、诗、书、画”为一身的艺术大家,思乡之情怀和热心家乡事业的精神确实让人心生敬意。祝愿他在自己选择的文化事业上有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