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讯 今年以来,南京市秦淮区残联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将0-14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列入全区民生实事、作为人大监督重点,大力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目前,全区0-14岁在训残疾儿童309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服务率100%。
建立工作体系,夯实服务基础
一是健全服务网络。将康复机构纳入全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布局,建立准入机制,实施全面评估,基本形成辖区内以省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康复机构为主体,康宇、华澳、心爱星等民营康复中心为骨干,市聋人学校、盲人学校为辅助,止马营社区、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网络。
二是明确监管责任。突出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教育、卫健、民政、扶贫、财政、医保等部门,在残疾筛查、医教医康结合、康复与社保制度结合、经费保障、定点康复机构建设与监管、康复与管理服务人才建设、康复救助绩效评估、风险防控、残疾儿童人身安全、资金监督检查、政策宣传解读等方面的职责。
三是细化落实措施。为残疾儿童签订残联和康复机构、康复机构和家长三方协议书。今年来,为309名0-14岁残疾儿童签订三方协议,发放救助卡309张;精准匹配服务。为每名在康复机构训练的残疾儿童建立个档,制定“量体裁衣”式康复计划,组织阶段性评估;开展随报随康复,运用系统平台,实行动态管理;落实专款专用。设立0-14岁残疾儿童救助经费专项账户和预算,按市、区1:1配套比例及时拨付定点康复机构,并跟踪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创新救助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在康复模式上。开创机构内集中康复训练和“机构+社区+家庭”支持性康复训练两种救助模式,规定不同救助时限。①在定点康复机构内集中康复训练全日制每年不少于9个月,每个月不少于22天,每天不少于4小时;非全日制每月不少于 12 次(每周 3 次,每次不少于 1.5 小时)②“机构+社区+家庭”支持性康复训练,家长在定点康复机构指导下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在社区或家庭进行康复训练。
二是在训练方法上。致力于在语音、感统、认知等多方面多维度对残疾儿童实施早期康复训练,通过作业疗法、物理疗法、音乐疗法、针灸疗法、感觉统合疗法和个别化训练、肢体运动训练等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并融入钢琴、舞蹈、水疗、马术等特色免费项目。
三是在辅助器具上。坚持“普惠+特惠”的原则,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免费配发基本型辅助器具,免费实施重度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和0-14周岁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
拓展形式内容,形成服务特色
一是推动康教融合。协调召开残联、教育部门、康复机构三方联席会议,促进专业医疗康复机构与普通教育机构深度融合,辖区内3家民办康复机构就近就便与普小普幼签订融合教育协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送康上门”“送教上门”。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以“基于机器人技术的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干预系统”为基础,设计并开发社会交往课程,引入康轩特教产品和服务,为特殊儿童打造特色课程,帮助特殊儿童走入普通学校。
二是组织家长培训。康复机构每月举办一次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辅导讲座,让家长了解早期干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家庭康复训练方法,推行亲子同训、户外活动等促进情感交融。每年“六一”前,区残联召开家长培训会,开展满意度调查,为每名残疾儿童送上精美礼品。
三是开展益趣活动。结合“爱耳日”“爱眼日”“孤独症日”“唐氏综合症日”等特定时节,邀请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听障、智障儿童参加演讲、表演等省市级比赛屡获佳绩。特别是今年的“孤独症日”,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与大报恩寺文化发展基金会共同在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发起“蓝色关爱,守护星星”公益活动,为孤独症儿童在公园琉璃塔点亮蓝灯、点亮爱、点亮希望,活动被省市多家媒体和学习强国平台报道。(图文/秦长轩 朱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