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讯 研发在南京浦口 生产在滁州南谯
产业“过河”,宁滁联耕“试验田”
中国江苏网讯 3月22日,安徽滁州市南谯经济开发区车来车往,华瑞微一期工程工地热火朝天,此时距离项目签约仅仅7个月。它不仅是滁州市第一座晶圆制造工厂,也是浦口-南谯产业合作园的首个落地项目。
去年以来,南京浦口高新区和南谯经开区探索“研发在浦口、生产在南谯”的合作模式,在滁河北岸共建产业合作园。一个导入产业资源,一个提供要素保障,“产业飞地”迅速成为宁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基层落地的生动写照。
毗邻联动乘协同之势
“5月主体封顶,9月设备进场,年底正式投产!”浦口科创广场华瑞微总部,总经理刘海波看着展厅里的新厂效果图,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时,35公里外的项目现场,工人们正争分夺秒安装华夫筒,那是集成电路高洁净车间的标配。
浦口与南谯隔河相望,是被写进国家战略的6个省际毗邻区域之一,两地2019年10月就签订了跨界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作为产业一体化的核心载体,浦口高新区与南谯经开区去年6月启动建设产业合作园,围绕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依托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协同。
刘海波依然记得,项目签约的日子是6月22日,“合作园区一敲定,浦口区领导立即打来电话,推荐我们过去。”当时,以芯片设计起家的华瑞微正准备进军晶圆制造领域,但由于浦口短期无法协调工业用地指标,企业已经在外地寻找落脚点。培育了3年的种子,说什么也要留住。浦口区牵头“组局”,三方利用周末时间面对面,开诚布公谈合作。南谯区志在必得,不仅组建专班跟进,还成立全区第一只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从总部去新厂开车只要半小时,用地、用工成本远低于一线城市,地方政府提供全要素全周期保障……7月洽谈、8月签约、9月土地摘牌、10月底新厂“拿地即开工”,刘海波感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企业既是践行者,更是受益者。”
优势互补破融合之难
春节过后,浦口高新区招商中心副主任郭颖隔三差五就带着客商往南谯跑,产业合作园启动建设以来,浦口已陆续向南谯推荐了近20家企业,其中多个项目进入深度对接。
项目落地,可以为南谯增加税收,解决就业,升级产业,浦口又能得到什么?“我们不仅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也有互相认可的利益分配机制。”郭颖介绍,两地共同出资组建的南浦合作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实体化运作,负责产业合作园的投融资和开发建设。首批注册资金5000万元去年就到位,总投资2.5亿元、占地1000亩的标准化厂房全面启动建设,计划引入5个亿元以上项目。根据协议,由浦口引进到园区的项目,双方按照约定比例共享企业税收贡献。
以共同出资的方式实现“利益捆绑”,用市场化运作配置资源,跨省融合中,政策体系、产业配套等制约迎刃而解。
把产业项目推介到南谯,浦口还有更长远的考量。“和税收相比,更重要的是增量空间!”浦口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强介绍,研发类企业出于产业化考虑,通常都关心落户园区有没有工业用地。但高新区都是科研办公地块,浦口区的工业用地指标也日趋紧张,土地一直是招商部门的“心病”,而双方共建的产业合作园规划面积有6平方公里,浦口高新区发展格局为之一新。
更值得期待的是,目前合作园区所有土地均已实现“七通一平”,“熟地”只等“凤来栖”。南谯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国斌畅想未来:“理想状态是,企业根在浦口,花开南谯。”
区域抱团解发展之渴
浦口力促的区域一体化,正在向更多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
3月18日,浦口区发布总规模达92亿元的9只产业基金,浦口联合中信建投资本,成立规模20亿元的南京长三角一体化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助力周边地区初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28日,南谯区文旅部门将受邀参加第二届老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浦口正整合毗邻地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推动建设“浦口-南谯-和县”三天两晚深度体验游线路;今年,浦口和南谯还将加快推进南浦一级公路及南浦滁河大桥项目的规划选址和前期准备,一条宁滁新通道近在眼前……
李国斌感觉到一个明显变化——外界看待南谯的眼光不一样了。去年以来,南谯在浦口的多场招商活动中“出镜”,迅速为企业和资本熟知。“以前很多人认为南谯是欠发达地区,投资方也不了解我们的营商环境。”他说,随着华瑞微项目跑出“极限速度”,以及浦口高新区带来一批客商实地考察,南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美誉度越来越高。
宁滁深融,融出发展新格局。2015年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后,南谯区第一时间就提出“大江北战略”。今年南京都市圈规划获批,作为“铁杆兄弟”的滁州,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产业合作园已经站上“风口”。“这是南谯融入江北新区和自贸区的‘强纽带’,也是浦口向皖江城市群传导经济热度的‘桥头堡’。”在浦口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石山看来,多重国家战略交汇,两地合作大有可为、前景可期。(图文/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