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讯 昨晚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二期节目中,来自南京市聋人学校的陈燕老师惊艳亮相。在展示自己深厚的诗词功底的同时,陈燕让大家看到,作为一名特教教师,如何用轻快舞动的手语,让无声世界的孩子们感受诗词之美。
从小热爱诗词的她,一路过关斩将走上央视舞台
陈燕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是南京市聋人学校的高中语文老师。受父亲影响,陈燕从小就对古诗词特别感兴趣。她说:“对诗书最早的记忆,是酷爱古典文学的父亲每日对着牙牙学语的我吟诵古诗文。4岁时的我所念出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父亲择每句后3字用以习字,于是,我写下的第一张毛笔字就是‘明月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
大学时陈燕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研习古代文学专业。大学期间,她课业优异,多次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与经典文化相关的比赛,均获优异成绩。工作后,还获得过南京市“教师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一等奖。
去年8月,在省语工委、市教育局及教育工委、市教研室和学校等各级各类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陈燕报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现场选手选拔赛。从市赛到省赛,历时3个多月的重重选拔,最终陈燕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全省几百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央视演播大厅的“入场券”,代表教师行业,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现场百人团中的一员。
在央视舞台,陈燕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闯到擂主争霸赛。
从诗词中汲取力量,她下决心带聋生学诗词
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陈燕不仅展示了自己深厚的诗词文化功底,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她如何用手语带无声世界的孩子感受诗词之美。
在陈燕看来,诗词是最富有意象和美感、最蕴含深情的,而聋人学生最缺失与最渴求的正是情感、共情、理解、鼓励、慰藉……所以她决定把诗词作为她和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
然而,2013年9月,当她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南京市聋人学校工作时,却发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比她想象的要大很多。
“学生的听觉障碍和学业水平之低造成了客观上的沟通不畅。多数学生在高中之前就读于当地特校,学的是自编教材,最多只知道李白,任何其他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都是不具备的,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基本常识都不知晓。”陈燕说,“当时的我觉得满腹经纶却无从‘说’起,无人‘听’懂,这样的学生,我如何教?跟他们谈诗词,是不是个笑话?在我焦头烂额、彷徨挣扎时,是苏轼的一句‘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让我感悟到人生无处不是修行,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尽我所能、用我所学来教学生吧。”
她用轻快舞动的手语,推开了无声世界的心门
“教授这些特殊的孩子,我们不能就着字面意思用手语翻译,而要参透其中的意境。比如遇到一些写景的诗句,我就会带着学生到户外,散散步,看看风景,感受诗词里描写的意境。”陈燕说,每次语文课前,她都安排了手语诗词共读与诗歌故事表演,这些都成为学生们喜爱的活动。她还探索性地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带领学生穿汉服、参观博物馆、跟着诗歌游南京,让学生们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为了让这些聋人学生系统性学习中华经典,学校还开设了“诵诗习字”课程,一边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一边研习书法艺术,以诗歌温润心怀,以书法涵养性灵,同学们也因此爱上了诗词,爱上了书法,爱上了中华经典与传统文化。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听说老师要参加《中国诗词大会》,陈燕的学生们伴着手语,用并不标准的发音吟诵诗歌,为老师加油鼓劲。
有人说,聋生的世界犹如没有字幕的默片电影,当命运的手按下静音键,从此他们就留在了那个无声的世界里。“作为一位特教老师,伴随着轻快舞动的手语,诗词帮我推开了无声世界的心门,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少有人走的路,怎样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并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陈燕说,诗词是心的言语,是爱的表达,是我和学生的情感桥梁。希望未来的日子里,学生们能打开心门,感受诗词之美,感受诗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