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南京 > 南京资讯

家门口小医院也能享专家服务

2021-03-03 09:54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邓露洁

  南京都市圈讯  近日,家住杨将军巷19号的居民赵万久,来到玄武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号、就诊、开方、拿药,不到10分钟,他就取到了自己的降压药。“我在这里看病快20年了,看着社区医院环境、服务越来越好。”赵万久说。

  过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路近心远”现象普遍。居民宁可打车前往数公里外的三甲医院,也不愿到离家百十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科室功能,请来医疗“大咖”,创新服务模式,一座座家门口的“好医院”,为周边居民的小康路筑牢了健康屏障。


  环境靓了,老居民舍不得搬家

  74岁赵万久是玄武区新街口街道香铺营社区的居民。他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20余年前,他是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南京市玄武医院改造项目的建设者之一。

  1998年年底,玄武医院原职工宿舍拆迁,由赵万久所在的大都市开发公司建设新楼。彼时,医院供暖使用的锅炉烧炭,风一起,煤灰漫天飞,一下雨,路上都是泥水。

  到1999年下半年,玄武医院停车场东面新建起了一栋8层楼高的综合楼,即杨将军巷19号。其中1至3层为医院用房,4层往上为居民住房。2000年,经过拆迁安置的赵万久,也搬进了综合楼,一住就是21年。

  “社区医院一年年的改变,我看在眼里。”赵万久说。锅炉拆除了,环境变好了;引进专业人才,医疗水平提升了。2011年,玄武医院转型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居民间的口碑也越来越好。

  每天早上,赵万久锻炼归来,都能看到医院门诊处前来就诊的居民。平时他与家人身体不适,也都习惯去社区医院看病。赵万久有高血压的老毛病,在社区医院拿药快20年了,和医生、护士都成了朋友。

  “儿子现在住在建邺,想让我们老两口一起过去,我们都不愿意。”赵万久笑着说,“家门口就有好医院,我们住着也安心。”


  服务暖了,居民一“黏”就是好几年 

  社区医院的好口碑不仅在墙内开花,“香气”还吸引了他处的居民前来就医。

  调试指数、安装针头、消毒手指、采集血液……清晨,家住明故宫附近的居民张学法拿出血糖监测仪,一系列操作后,他的血糖指数出现在血糖监测仪屏幕上。

  与此同时,正在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中心工作的护师韩丽霞的手机上,更新了一则提示:“患者张学法,当前血糖指数为5.71毫摩尔/升。”查看数据后,韩丽霞及时与张学法取得联系:“张老师,数据很正常,加油,继续保持!”

  今年75岁的张学法,已经在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慢性病管理多年。于患者而言,一旦被慢性病“缠上”,伴随着是长期的检查、调理。张学法有一次在三甲医院看病,仅抽血一项就排了近4个小时,让他疲惫不已。

  4年前,他首次来到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体验感让他大为惊喜。“这里设施好,服务好,也不怎么排队。”张学法说。在中心医生的指导下,他开始了“药物+饮食控制”双管齐下的治疗方式,定期来院内复查,一“黏”就是好几年。

  几年下来,张学法血糖数值趋于稳定,也有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年,张学法还签约了家庭医生团队。“有个头疼脑热,就在家门口看病,又方便又安心。”张学法说。


  模式新了,社区医院来了“大咖”

  在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来自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众多三甲医院的专家,在中心内开展专家门诊、教学查房、理论授课,面向中心医护人员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这一模式,源于玄武在医联体共建背景下,发起成立的区域专科联盟,即:整建制打包区属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对话大医院的大科室,与其优势学科结成区域专科联盟群。

  此外,玄武区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医护骨干,轮流前往慢阻肺孵化中心跟师见学,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目前,全区已累计建立呼吸、内分泌、老年康复、心血管等6大区域专科联盟,优势资源加速向基层流淌。

  针对出院后患者、康复患者以及行动不便患者等居家护理的需求,玄武还借助第三方开发了“玄武健康生活”在线平台,实现“互联网+”健康服务。用户使用手机“一键”下单后,中心会即时与其取得联系,一小时之内上门服务。

  “本土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居民也越来越习惯于家门口的医院。”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倪素兰说。已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20余年的她,深切感受到了居民态度的转变。目前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87张床位,使用率高达八成,这一数据还在不断提升。居民不再为看病排队而苦恼,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首诊在社区、住院在玄武、复杂病情随时进三甲、康复回社区”的高质量闭环医疗服务。

关于我们 | 全国服务热线:400-859-8776  法律顾问:江苏玄博律师事务所 臧力 15195990983 苏ICP备19040432号-3苏公网安备 32118302000275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