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讯 苍松翠柏掩映,一张张稚气的笑脸,一边分享假期中的趣事,一边盘算新一年的学习计划……开学伊始,位于玄武区四牌楼4号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园内朝气洋溢。“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我都快小学毕业了。”该校六年级学生张怡萍说。近年来,玄武区基础教育通过拓展课程范畴、加强师资培养、精心规划布局,逐步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转变。个性化的基础教育,为玄武人奔小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课程联动,将个人兴趣融入学习生活
2月21日,开学前一天晚上,临近线上选课时间,张怡萍催促父母登录“微校+”手机平台,希望第一时间能够抢到心仪已久的编制“中国结”的课程。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要求的变化,原先只会在大学生们之间热议的线上“抢课”画面,如今也开始在玄武的小学生中上演。
今年12岁的张怡萍,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学生。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她都会跟着学校邀请来的专家或非遗传承人,开展1小时的校本课程学习。小学生涯中,她不仅学会了多种类的手工制作,学到了书本外的传统知识,同时也站上了校园庆典舞台。
“听回校交流的学姐‘抱怨’,这些校本课程,原来都没有。”张怡萍说。2000年初,南师附小尝试面向特长生开设特色课,包含艺术体操、田径等;“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始整体架构校本课程体系,将已有特色课排进课表;逐步迭代升级,形成了“国家课程+特色课程+兴趣选择课程”相融合的格局;再到“十三五”时期,学校开始将兴趣课程与可参与竞技比赛的课程分级,并尝试开展长时间连续性的访学营活动。
针对不同年级,南师附小现开设了80余个校本课程类别,涉及体育、文化、科技、艺术、竞赛等多个领域。“很喜欢,这不仅仅是单一的获取升学知识,也让大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以放松。”张怡萍告诉记者,她准备编织一些“中国结”,当作毕业礼送给同学们。
多管齐下,优化教师补充机制
同样在开学前晚,江晓丽再次梳理新学期的课程安排,桌角还放着她刚刷完的数学题。
拥有20年教学经验的江晓丽,成为南师附小数学老师的机遇源自“慕名而来”。“玄武小学数学大咖云集,我拥有自己的数学偶像,恰巧他们都在这里。”江晓丽说。自收到“橄榄枝”到最终决定前往,她只用了1小时。
“以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教师围绕大纲走。”江晓丽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教学模式相对固化,老师也有些许故步自封。为改变这一局面,近年来,玄武推出惠师举措,改革用人机制,持续推进“师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培育项目,形成教师专业素养适时升级的全员培训体系和岗位成长机制。
与此同时,师徒结对,交流中互通、互学、互助;形成教研组共同体,群力群策;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和进修课程;参加教育技术大赛,以赛促提升;加入名师工作室,拓展业务能力;设置教师考试,苦练基本功……校内“打磨”、校外“提升”,构成了江晓丽当下与未来发展的路径。
“教师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得以发展,学生也就会拥有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江晓丽说,虽然有时候觉得压力挺大,但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十分有必要,“很难想象毕业这么多年后,我现在还会经历刷题。”
统筹规划,加快教育均衡发展
走进南师附小,就进入了教书育人的“梦想空间”:学生们在课堂里书声琅琅、巧手制作,在操场上尽情奔跑、通力合作;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互学互助、科研探讨,在培育活动中学习锻炼、提升业务。
2020年,玄武对区属已有教育资源进行调整,重新组建十三中教育集团、九中教育集团、玄武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北京东路小学教育集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长江路小学教育集团六大教育集团。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玄武区优化全区教育资源布局的目标。”玄武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玄武将通过教育集团的发展,让原来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学校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以此体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紧扣时代脉搏,从“想到”走向“做到”,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今年,玄武将建成40个区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场所);采取规划新建、原址扩建、调整置换、落实零星教育用地等方式,优化全区教育布局和办学条件,到2025年,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1295个。蓄积满满“均衡能量”的玄武,正不断推动着基础教育走向“优质均衡”,描绘出教育事业的小康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