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讯 2024年12月12日-13日,第五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中国赛区总决赛在上海市崇明举行。苏州稻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南粳46”品种“蟾知稻”生态大米荣获长三角组金奖,成为江苏唯一一家获得国际金奖的企业。
“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是全球大米领域较有影响力的赛事,被誉为“大米界的奥运会”。大会已成功举办25届,每年有来自全球各地5700多种大米样品参赛。
2020年,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走进中国,截至今年已举行了五届中国赛区总决赛,通过对标国际标准,为我国各地大米生产者提供了竞技和展示的舞台,挖掘了中国优质高端大米产品和品牌,促进了中国大米高水平种植、加工和生产交流。
今年的大赛中,全国包含台湾在内的23个省份,134个小产区,共1950份米样参与,通过运用先进的食味计、整粒仪、水分仪对大米进行专业检测,将大米好吃程度量化成标准及数据,同时组织近百名专家现场品鉴票选。
苏州稻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稻田绿色循环种养、药用蟾蜍养殖、湿地环境修复三大领域。是国家林业草原林下药用蟾蜍生态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会员单位,生态产品认证国家创新联盟会员单位,江苏省绿色食品协会会员单位,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在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国家林业草原林下药用蟾蜍生态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林科院、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苏州市农业科学院、南京大学、常熟理工等科研院校及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苏州雷允上制药等单位的长期支持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生态种植理念为核心,传承传统农业智慧,大力推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导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多种科技集成,推进多物种科学混合种养,达到提升耕地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等多种效果,打造苏州“绿色精致”农业典范,推动农业高质量永续发展,实现农业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态保护及农产品安全的共赢。
生态养殖方法“鳝蟾稻共生养殖”技术采用三大循环原理:种养结合水循环利用,种养结合生态食物链,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农药化肥减量化、生产过程可控化”为原则,以保护耕地、提升农作物质量为目的,将种地与养地进行了有机地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稻田生态农耕循环机制。该种养技术已获得发明专利及科学技术成果证书。并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获得“优秀产品奖”。此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养殖尾水净化。蟾蜍、黄鳝的粪便是天然有机肥,在水稻生长期被吸收。养殖尾水经水稻净化后汇入氮磷拦截河道,再进入湿地多层级分解吸收,沉淀后通过水泵灌溉于农田。
二、蟾蜍天敌除虫。利用蟾蜍天敌除虫方式,每年7月份在水稻种植后,可生态放养蟾蜍种苗每亩50尾,可消灭水面以上至80厘米高度以内的害虫。为进一步提升水稻品质,减少虫害发生,在农田装置太阳能诱虫器,对飞行类害虫进行物理除虫。蟾蜍放养前做好防逃工作,并在田埂上种植芋头等阔叶植物作为蟾蜍栖息地。蟾蜍没有甲壳保护,禁止使用除草剂和化学农药。
三、黄鳝种养结合。利用黄鳝打洞与觅食习性,在复耕农田中能起到松土和吃掉水中繁殖害虫的虫卵,黄鳝粪便在农田辙换成有机肥被水稻吸收。黄鳝没有甲壳保护对农药及其敏感,生态放养黄鳝的农田不可使用化学农药,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四、农业有机废弃物再生资源利用。有机菌肥主要原材料:秸秆与牲畜粪便。通过粉碎后,将2—3厘米长度的基质与牲畜粪便进行配比。通过机械输送到发酵槽,按标准添加发酵菌种,经过高温搅拌发酵二小时腐熟成肥,并将原材料协带的病菌和害虫及杂草种子同时灭杀处理。发酵好的有机肥运输至堆放场地自然脱水冷却。产品应用于稻田作基肥,能改良土壤、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五、休耕轮作,恢复土壤肥力。采用苜宿绿肥配合农业有机废弃物加工成的有机菌肥还田。可改良复耕农田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平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据悉,2022年苏州稻蟾农业采用鳝蟾稻共生种植方式种植的生态大米通过独立现场随机抽样方式,高标准通过德国食品安全权威检测机构GBA实验室10个大项、700余小项指标的检验,达到国际最为严格的欧盟婴幼儿食品级安全标准,成为江苏首个、全国第二个通过该级别认证的大米产品。
“蟾知稻”采用农场会员配送模式,储存稻谷,按月加工,按月配送的方式,从农场直接到家庭餐桌。立足品牌愿景BRAND VISION,致力于做青年生态农业传播者,已日渐形成国际高端米品牌。(图文/毕庆元 刘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