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越发出名了。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
摄影 张在峰
扬州是个很有意思的城市。
我不是扬州人,但是已经在扬州生活40年了,也自然就成了扬州人了,只是不会说扬州话。所以我称自己是大江南北人。
2500年前吴王夫差建筑邗沟始有扬州城。“州界多水,水扬波”。在《尚书》中,扬州就与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列为天下九州。《尚书·禹贡》记载:“淮海惟扬州”,即,从淮水到东海之间,就是扬州的地盘了。两晋时代的《太康地记》,则进一步阐释了扬州作为城市名称的由来:“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 ”。扬州作为天下九州之一,那个大啊,一直到广东呢。扬州人都以此而自豪。
摄影 张在峰
扬州,她在江北,但是在文化上一直被视作江南范畴。
自隋炀帝扬州看琼花开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扬州在中国的城市地位就是当之无愧的东南重镇。受益于京杭大运河这一连通中国南北的黄金水道,作为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口的扬州,商贾云集。唐朝的时候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可见其繁华!据说隋帝杨广修运河就是为了来扬州看看“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而他也因此永眠于扬州槐泗雷塘(2014年惊人发现,居然在扬州西湖镇发现了萧后和炀帝的合葬墓!原来那雷塘是个咒骂杨广的传说,雷塘所谓隋炀帝墓还是大学士阮元考据所得,专家也会错,以讹传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啊)。张祐“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夸张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扬州“雄富冠天下”的信息。即使在相对晚近的明清,扬州之地位,依然如日中天。例如,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其历次下江南时的行宫,都设在扬州;同样,六下江南的乾隆帝,其行宫也都设在扬州。徽商、晋商以及各类盐商、茶商们都在扬州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所以,直至明清时期,扬州依然是东南经济与文化重镇。
摄影 丁春晴
自古扬州出美女,这是一个久久流传的神奇。
鲍照在《芜城赋》里说“东都妙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南国,指的就是扬州。1982年高考填志愿,我就因为被“扬州出美女”吸引而改了志愿。当时的第二志愿必须填师范院校,我就跟着同学填了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后来看到我的同桌陆宝初填了扬州师范学院,我居然还问了一个很天真的问题:扬州在哪里啊?几个同学笑着说你地理不是学得很好吗?扬州出美女啊,烟花三月下扬州,你也填扬州吧,可以去看美女呢。果真书中自有颜如玉啊,于是我就把江苏师范学院的江苏改成了扬州,后来居然就到了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我们班陆宝初、蒋映娟也一起来了。扬州出美女,这也是吸引文人骚客的地方。历古以来颂扬扬州的诗赋文章逾万,有很多很出名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代表了当时文人对扬州的青睐(我觉得杜先生跟扬州的感情是最深的。值得一提的是,深谙诗词的毛泽东主席手抄过杜先生这首诗,其独特的毛体手迹被人镌刻于瘦西湖熙春台,令人感慨万千)。
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表达月是家乡美的情结;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把扬州推向了全国;“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那种感觉不亚于开着大奔、坐着私人飞机去香港潇洒走一回。而老杜“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多少有些市场搏击后寻求慰藉的感觉。我更喜欢姜白石的《扬州慢》,我能全文背诵。那“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盛景,那“自胡马窥江去后……清角吹寒”的凄凉,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无奈,随时萦绕。可以说,自唐代起,无扬州,不诗词。扬州,就是一座浸泡在文人墨客文学诗词中的城市。
摄影 张在峰
扬州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有地产的名人,有客居的名人。
扬州八怪就是其中著名的;朱自清虽然出生在东海,但自称是“扬州人”,他父亲的“背影”留在扬州的小巷深处。
《红楼梦》与扬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在扬州为官,跟康熙皇帝相交甚好,大观园里那美丽可爱又很纠结的林妹妹曾经是多少青春少年的美梦,她跟着担任巡盐御史的父亲林如海到了扬州,扬州的水土滋润出了“这位最标致美貌的小姐”,这块“真正的香玉”。1984年《红楼梦》剧组到瘦西湖拍摄元妃省亲,我们中文系很多学生做了群众演员,有幸近距离接触到了平时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明星。史可法纪念馆门口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昭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鉴真东渡又把扬州与日本紧紧相连,鉴真大师更是被日本人尊崇为国宝级人物;马可波罗在扬州为官,普哈丁安葬在扬州古运河畔,聆听千年流韵,演绎了扬州对外交往的佳话;还有许多搏击潮流的盐商,把扬州打造得花枝招展,分外妖娆!徽班从扬州进京后始有京剧,我们的国粹跟徽商的贡献分不开,谁说商人唯利是图?如果没有他们的运作,哪有我们引以为豪的京剧!
扬州很有包容性,扬州人也很会吃苦。
当年在大上海谋生的很多“江北佬”就是扬州人。在以往的戏剧作品中,所谓的“江北话”就用的扬州话,“乖乖隆地咚,韭菜炒大葱”,多少带有点贬意。其实扬州话属于下江官话,也是普通话的范畴,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的“水浒”堪称典范,武松砍杀西门庆就说了三天,惟妙惟肖。至于金庸先生笔下虚构的韦小宝,这是个有娘不知道爹的主,就是在扬州哪个“院”里出生的,哈哈。扬州地方戏是扬剧,梅花奖获得者“扬剧王子”李政成把她演绎得不错,政成是我好友,他出生梨园世家,一路走来,付出很多,千辛万苦,必成大器。
扬州小调比如什么“杨柳青”、“拔根芦柴花”,听起来有浓郁的扬州风味。前些年,扬州人把民歌“茉莉花”定为扬州市歌,那种感情当然不容否定,但是我总感到有些缺憾,因为“茉莉花”是家喻户晓的江苏民歌,人们不会因为听到此歌而想起扬州的。倒是温州人胡涤青唱的“烟花三月”,最能够代表扬州,倘作为市歌名副其实。那悠扬深情的曲调真让人陶醉,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摄影 张在峰
扬州是个让人感到舒适的休闲城市。
扬州“三把刀”就是最好的注解,厨刀、剃头刀和修脚刀,从头到脚,囊括了人生的全部。“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煞是舒坦。食色,性也。扬州炒饭、扬州干丝、扬州狮子头等等已经成为扬州美食的名片,名扬天下。
饮食成了文化,沐浴成了文化,泡脚也成了文化(扬州修脚大师陆琴已经是全国人大代表,一手拿刀一手投票了)。其实都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现在的人真聪明。
摄影 张在峰
天下玉,扬州工。
扬州不产玉,但是又与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君子比德如玉”,由于个人爱好,我喜欢上了玉,也成了江苏省收藏协会玉器鉴赏专家。扬派玉雕是我国四大玉雕流派之一,其工艺水平一直居全国之首。早在古代就出现镂雕和链条工艺,并且发明了深浅浮雕、镂空雕等多种工艺手法,形成了浑厚大气、质朴灵秀、精巧细腻的艺术风格。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玉器先辈大师呕心沥血,继承发展中国玉器优良传统,创作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工精艺巧的玉器珍宝。随着扬州的数度繁荣,琢玉工艺出现过汉、唐、清三次高峰。清代中叶,扬州成为全国琢玉中心。扬州玉雕千百年来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其中,当以存放在故宫博物院的 “大禹治水图玉山子”为杰出代表,它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多公斤,是中国玉雕史上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耗时最久、器型最大的玉雕作品,它出自扬州玉雕人之手,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是清代扬州玉雕的巅峰之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扬州生产的三千多枚玉环在上海进行了奥运奖牌的最后一道工序—金镶玉。而“金镶玉”的独特设计,也创下了奥运史上的另一个第一,首次在奥运奖牌上使用两种不同的材质。使“天下玉,扬州工”的名号传遍世界。
扬州的古迹也很多,瘦西湖自不必说,当属扬州首贵,那名字还是西湖边的一位诗人给起的呢,乾隆年间,杭州人汪沆写过这样的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一个瘦字,代表了扬州的秀丽、谦逊。大门匾额上“瘦西湖”三个字是先师孙龙父先生的手迹,孙老的字和印章那是双绝,现在几乎无人能及。瘦西湖畔的扬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2年,梧桐绿茵、红楼青墙、莘莘学子——历史风物与人文学术在这里和谐统一。扬州师范学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留下我人生最美好的记忆,是个教书育人的好地方,风景这边独好。柳湖边的“半塘”,有任中敏先师的石像在,每每路过,我们都可以一瞻这位真正的国学大师的仙风道骨,不晓路人知否?
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馆藏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也是扬州迄今发现的最早佛教文物——唐代经幢。这个制造于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的经幢,就出土于扬师院内的大唐惠照寺遗址之中。瘦西湖北平山堂里,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石像,显现了雕刻大师的真功夫。还有全国四大园林之一的“个园”,兼具江南之秀、北方之雄,春夏秋冬,包罗万象。其实那里主要还是竹子生辉,竹子历来是名节高尚的代表,板桥老先生画竹到了极致。老先生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把中国文人的风骨描绘到了极致。扬州城里有很多私人院落、宅第,东关街为最,现在都开辟成供人游览的场所了。当年那些有了钱的盐商们,闲了喜欢享受了,也爱个风雅韵味,修建私家宅邸。每每驻足这些园林,我就想到这样一句诗,叫做“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芸芸众生,为了利益争来争去,到头来还是得赤条条地归去。
摄影 丁春晴
摄影 张在峰
摄影 张在峰
摄影 丁春晴
目前,扬州着力打造“精致扬州,幸福扬州”。我看精致是切合实际的,幸福是需要感受的!一个是客观,一个是主观,需要付出,才会有所得。(图文提供/张泽南)
作者简介:
篆刻家、收藏家。宜兴人,1982年就读于扬州师院中文系,在扬州工作生活至今,号“大江南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