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旅生活 > 美食

“七头一脑”,南京人就爱这口野菜!

2021-04-06 11:01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佚名

南京都市圈讯  清明时节,正是挖野菜、吃野菜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感受野菜文化,南京医科大学特别举办“寻找春日之旅”系列活动,教大家识别不同的野菜,体验采摘野菜并品尝野菜。

“南京人爱吃野菜是出了名的,在清代的南京文献中,记载了20多种能吃的野菜。”南医大资产经营公司饮食服务中心主任刘晓丽介绍,从“金陵三草”到“早春四野”,再到“七头一脑”,南京人,就爱这口野菜!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七头一脑”:香椿头、荠菜头、小蒜头、枸杞头、马兰头、苜蓿头、豌豆头和菊花脑。

刘晓丽说,野菜营养成分丰富,但难以满足人体所有的营养需求,应注重食物多样性和膳食平衡,不宜多吃。她还提醒,我国野菜资源相对丰富,但应注重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大规模采摘,影响甚至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

在中国的古诗文里频频能看到野菜的身影,而每种野菜的营养及药用价值各不相同,刘晓丽分享了相关的知识。

1、香椿头

关于香椿,《庄子》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至今仍称长寿者为“椿寿”。元好问有“溪童相对采椿芽”的描绘。椿芽是供食用的栽培种,在中国、日本、朝鲜等少数国家用椿芽作为蔬菜食用,可炒食、凉拌、油炸、干制和腌渍。(市场价28元/斤)

[药用价值]香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有很好的润滑肌肤的作用。香椿能燥湿清热,收敛固涩,可用于久泻久痢、肠痔便血、崩漏带下等病症。香椿为生发物,多食易诱使痼疾复发,故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2、荠菜头

《诗经》里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赞叹。荠菜生命力顽强且高产,可代粮充饥。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以后,头不痛了,从此,南京人把夏历三月三日作为荠菜花的生日,“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下来。(市场价13元/斤)

[药用价值]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荠菜所含的登皮甙能够消炎抗菌,可增强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还能抗病毒。

3、小蒜头

小根蒜多生长于田野之中,特别是庄稼地及地头、道边等土质松软的地方,而且喜欢过群居生活。采它,要比其他野菜费点事,一般要使用锹、镐之类的工具。

[药用价值]野小蒜中含有大量天然抗菌消炎成分及消炎抗菌功效,平时食用能预防多种炎症发生。野小蒜不单能消灭人体肠道中的多种致病菌,它含有的纤维素还能促进人体肠胃蠕动,经常食用可以在预防肠炎腹泻的同时起到润肠通便的重要作用。

4、枸杞头

《诗经》中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南京人小时候,大概都有被父母逼着吃枸杞头的经历。一句清火明目诱惑之,再一句“没有苦哪有甜”教育之。(市场价11元/斤)

[药用价值]枸杞叶有降压作用和保肝作用,对人体还有免疫促进作用。枸杞通身是宝,它的叶、茎、花、子、根、皮均有医疗保健作用。

5、马兰头

马兰头有红梗和青梗两种,均可食用,药用以红梗马兰头为佳。在浙江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市场价6.5元/斤)

[药用价值]经常食用马兰头,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消肿的功效。对于患有咽喉肿痛、黄疸水肿、痢疾、淋浊等病症,食用以后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6、苜蓿头

张骞通西域时,至大宛,见土人以葡萄酿酒,富人藏酒万余石,骏马以苜蓿为食,强壮健硕,故“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了葡萄和苜蓿的种子,回归中原,此二物乃初为人识。说是苜蓿头,其实南京人习惯叫音近的“母鸡头”。(市场价7.5元/斤)

[药用价值]苜蓿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K,有很好的止血效果,比较适合一些有流鼻血、吐血等现象的人群食用,有助于血液凝固。

7、豌豆头

豌豆头在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最受欢迎,扬州人在岁首的餐桌上必摆上一盘豌豆苗,以表岁岁平安之意。其味清香、质柔嫩,不仅可以用来热炒,还可以做汤、涮锅。(市场价6元/斤)

[药用价值]在豌豆荚和豆苗的嫩叶中富含维生素C和能分解体内亚硝胺的酶,可以分解亚硝胺,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

8、菊花脑

菊花脑是民间餐桌上最常见的菜肴,尤其是菊花脑鸡蛋汤是夏日防暑清火的佳品。菊花脑有特殊芳香味,食之凉爽清口。(市场价6元/斤)

[药用价值]菊花脑营养丰富,含有菊苷、氨基酸、胆碱、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其茎、叶性苦、辛、凉,具有清热解毒、调中开目、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之功效,并且对多种细菌、病毒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图文/佚名

 

 


关于我们 | 全国服务热线:400-859-8776  法律顾问:江苏玄博律师事务所 臧力 15195990983 苏ICP备19040432号-3苏公网安备 32118302000275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