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首届“长三角文化高质量发展论坛”暨“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启动仪式在南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长江生态文明的历史观照、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数字人文与长江文物数字化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学者表示,当前,在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推进长三角文化的延续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搭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
长三角区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硬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要面向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需求,聚力担当共建文化家园的时代使命,促进长三角文化的传承保护、传播表达和创新发展。
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识、共通的文化根脉、共有的精神家园,凝结了长三角地区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表示,长三角地区承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形成了优雅、崇文、奋进、守序的江南文化,这样的文化在当今世界仍拥有自我更新和存续的巨大潜力。要发掘、整理、保护、发扬长三角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社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陈志敏认为,联盟要推动形成更加全面的合作格局,促进各领域合作机制向纵深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表示,要会通学术资源,共建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要探索文化的数字传播新模式,探究联合共建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实现人文学科学术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转变;要坚持以文带产,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动能,推动文旅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讲好长三角文化遗产故事
“在文化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大力探索和发挥江南文化的引领作用,有助于长三角城市群走出一条区域文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提到,要深入提炼江南文化特有的“经世致用”精神,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内部协调合作创造良好的主体条件;要充分利用江南文化独特的“诗性审美”价值,引领新时代长三角地区高品质城市文明建设。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范金民通过分析史料提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推动力包括经济实力、文化发展,以及追求创新的思想等。从历史上看,长三角地区的最大优势是人才,如何培养、吸引、用好和留住人才是历久弥新的议题。此外,制度保障是外地商人在长三角地区经营成功的基本保证,不断创新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历史上的江南有众多文人雅士,更有无数能工巧匠,他们共同成就了江南文化。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鞍钢表示,为推进长三角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资源共享,我们要努力培养相关专业技能人才,提升各类技术人才专业素养。
“文化文物资源的特色就是旅游资源的特色。”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示,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组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遗产旅游具有资源脆弱性的特征,博物馆可以实现遗产旅游的部分目标,考古在其中大有作为。这也要求考古工作者除了探索地域文明外,还要保护文化遗产,服务社会大众,要将遗产、遗迹和遗物同等看待。龚良认为,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发展中,要打造高质量旅游目的地,让遗产变成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公园,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策划出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龚德才提到,要加强高校、文博单位之间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共享、联合攻关等方面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共享平台;加强文旅融合,以大数据、快速交通网络、现代传媒技术为支撑,科学设计文化旅游线路,讲好长三角文化遗产故事;开展重大研究专项,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论坛由南京大学主办,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共同参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楠 通讯员 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