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讯 “全市大气和水环境质量均位列全省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全省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谨此表示热烈祝贺!”
1月5日,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给南京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
2020年,南京生态环保工作交出“高分答卷”,全市PM2.5平均浓度31.3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3.1%,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且改善幅度最大,成为全省率先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在空气质量达到7年来最好的同时,水环境质量也排名全省第一。
空气质量、水质量“双第一”
过去一年,南京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的部署要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空气环境质量中的PM2.5下降幅度、优良天数比例改善,水环境质量中的断面达标率均排在全省第一,“双第一”实现了去年年初定下的污染防治走在前列目标。
空气质量方面,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板块、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PM2.5浓度均值31.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4天,同比增加49天,优良率83.1%,同比增加13.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且改善幅度最大。
水环境方面,2020年,全市2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比例保持100%,7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水平,1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逐月达标,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十三五”期间最好水平,位居全省首位。
土壤质量方面,2020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8.97%,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均超额完成90%的国家规定指标,全市环境安全总体稳定可控。
“南京市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令人钦佩,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明显增强,治气治水经验成为全省的学习榜样。”在给南京市委市政府的贺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总结工作,好成绩是干出来的
“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五项机制的建立。”总结去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时,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锋这样介绍。
一是“一把手”调度机制。市委主要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每月调度,市攻坚办每月通报,各区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到攻坚一线检查或召开专题会,“点位长”责任持续压实。
二是合力推进机制。全市上下联动,各板块、各部门合力推进,全方位管控工业源、移动源、社会面源污染,完成了一批治气工程项目,有力支撑了大气改善。
三是精细管控机制。每月召开环境质量分析会,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因子,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污染物减排。实施江北新材料科技园综合整治,建成全市域热点网格监管平台,不间断开展走航观测,精细化监管能力持续提升。
四是精准应对机制。先后实施夏季臭氧污染和秋冬季污染应对,及时预测预警,精准实施管控,强化监督检查,全年未实施一次大规模停产停工,污染应对更加精准有效。
五是帮扶指导机制。对936家涉VOCs企业开展专项帮扶,对1435家企业和2209家工地制定差别化、清单式减排措施,在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水污染防治,去年我市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在入江河流水质提升市领导挂钩负责制基础上,建立市、区两级断面挂钩负责制,实现入江支流“断面长”责任制全覆盖。加快推进宁镇跨界断面水质提升工作,签订合作协议,编制工作方案,实施监测数据共享、联合执法巡查。
二是强化监管核查。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污水和城镇污水监管,确保全市用水安全。强化工业污水监管,67项重点治水工程基本达到年度建设目标,对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核查。全面推进长江及内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积极开展水环境问题第三方巡查,督促责任单位整改落实到位。
三是大规模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雨污分流和管网建设,全市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突破300万吨,先后建成百余座小型水质净化站,日处理能力达到40万吨。
四是做好监测预警。对国省考断面逐月监测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管控措施。大力推进市控入江支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在运粮河流域开展水环境热点网格试点,对入江支流开展每两日跟踪监测和流域调查性监测,定期报告水质状况。
五是实施区域补偿。将水环境区域补偿标准提高至省标准的4倍,进一步规范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用经济手段倒逼治水责任落实。
立足新起点,环保工作这样干
翻篇归零再出发。钱锋介绍,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南京的生态环境保护将继续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做到“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为把南京加快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贡献力量。
坚持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建立“回头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杜绝问题反弹回潮,实现长江生态环境问题的长久之治。严格落实岸线优化、水源地保护、入江支流整治和“十年禁渔”等重点任务,引领长江南京段成为高质量发展、高能级辐射、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示范样板。
坚持绿色低碳空间布局,牵住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南京将持续推动高能耗行业转移转型,大力发展创新产业、绿色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积极引导绿色生活消费,推动垃圾分类、鼓励绿色出行。实施重点领域精准高效减排,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的新机制,鼓励企业向“近零排放”“零排放”目标实施节能改造,力争早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坚持精准治气、科学治气,持续提升空气质量。实施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聚焦PM2.5污染,做好一季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及时预警并实施污染应对,4月底前实施一批VOCs治理工程,实现臭氧污染“夏病冬治”。强化“点位长”制责任落实,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形成更加强大的治气合力,并提升环保管理服务能力,采取精准帮扶、精准管控、精准执法。
坚持水环境整治,在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基础上,继续提升水环境质量。统筹三水(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共治,制定《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保实现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建立健全“十四五”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体系,制定实施限期达标方案,持续加强与周边城市在跨界水体治理领域的合作,落实联席会议、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等制度。开展重点内河(湖)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和溯源,推进问题排口整治。强化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完善雨污收集,逐步解决雨水溢流污染,出台工业企业内部雨污管网排查及改造指南,组织开展试点并逐步推广实施,从源头规范工业企业污水、雨水、清下水排放。
坚持土壤污染摸清总量,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对栖霞区、浦口区沿江退役工业场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沿江土壤污染现状,对溧水区晶桥观山化工园区实施风险管控。更新土壤污染监管单位名单,对重点监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开展重点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推动涉农区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提升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强化固废监管,合理布局“绿岛”公共环保设施,解决小微企业危废转移处置难题。